合肥简介
合肥,安徽省省会,居江淮之间,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。现辖肥东县、肥西县、长丰县、庐江县、巢湖市5个县(市),瑶海区、庐阳区、蜀山区、包河区4个区,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、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4大开发区,市域面积1.14万平方公里,人口752万。
人文底蕴深厚。合肥自秦朝置县,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素有“三国旧地、包公故里”之称,是包拯、李鸿章、刘铭传、冯玉祥、张治中、李克农、杨振宁等众多名人的故乡。
自然景观秀美。山水兼备,以水见长。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淼,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。半汤、汤池温泉闻名天下,享有 “中国温泉之乡”的美誉。
生态环境优良。年平均气温16.4度,降雨量1316毫米,日照2100多个小时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0天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.1%,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.5平方米,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,荣膺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
经济加速崛起。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城市之一,“十一五”以来,GDP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、地方财政收入、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。世界著名杂志《经济学人》发布世界增长最快都市经济体,按实际人均GDP计算,合肥排名全球第一;按就业计算,排名全球第二。
对外开放扩大。先后与国外1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,同180多个国家(地区)建立经贸往来。目前,已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,其中,有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7家。
投资潜力巨大。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、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30强、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。在中国社科院《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》中被列为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,其中合肥的社会公平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。《日本大和证券》将合肥列为日资企业对中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城市。
今天的合肥已踏上“科学发展新跨越、主要指标进十强”的新征程,在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上,着力打造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,并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阔步前进。
区位交通优越
合肥承东启西,连南接北,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,也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。
以合肥为圆心,半径500KM的范围,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、5亿人口,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,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,都存在大量的机会,都是巨大的市场。
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。
公路:G3京台高速合徐段、G3京台高速合铜黄段、G40沪陕高速合宁段、G40沪陕高速合六叶段、G42、G50沪蓉沪渝高速合界段、G50沪渝高速合巢芜段、S12高速合淮阜七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,全长106公里绕城高速全线贯通,已形成“一环七射”高速公路网。
铁路:合武高铁,合宁高铁,淮南铁路,合九铁路,合西铁路穿境而过,合福、合蚌高铁正在建设,包括规划建设的商合杭高铁、合安城际高铁、合宁城际高铁,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。(50分钟到南京,2小时到上海、武汉,未来3个小时到北京)。
航空:合肥骆岗机场已开通韩国、新加坡、日本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航线30余条。合肥新桥国际机场(4E级、设计年吞吐量达2300万人次)将于2012年底前投入运营。
水运:20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经巢湖、裕溪河通江达海。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竣工后,年吞吐能力将超过50万标箱。合肥已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实行跨关区“属地报关、口岸验放”一体化通关。
科教资源丰富
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,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,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(WTA)成员城市。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表的《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》报告中,合肥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。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564个,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,在合肥工作的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60人,在校大学生41万人;各类中职学校115所,在校生17万人;全市专业技术人员53万人。福布斯《2011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》中,合肥人才和创新指数均位居前列。组建了公共安全、新能源汽车、语音信息、现代显示、光伏光热、节能、环境工程、农产品加工研究院、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、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。
产业基础雄厚
2011年,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598亿元,增加值1489.7亿元,同比增长23.5%,已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、装备制造、家电、新型平板显示、新能源、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。合肥是中国“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”、“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”、“中国家电产业基地”、“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”、“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”、“国家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”、“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”、“金太阳工程示范区”。
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
拥有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改装车生产企业10家,汽车零部件企业300多家,2011年汽车产业产值642.5亿元,江淮、安凯、长安等汽车产量达50.9万辆,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前列。
◎装备制造业
全国最大的挖掘机、叉车、轮胎生产基地之一,重装变压器、锻压装备生产位于全国前列。拥有日立建机、合力叉车、熔安动力、佳通轮胎、大陆马牌轮胎等知名企业。2011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942亿元。
◎家电产业
全国规模最大的“家电之都”。2011年家电业总产值达1138亿元,其中电冰箱、空调、彩电、洗衣机等“四大件”产量超过6000万台套,位居全国第一。拥有海尔、美的、格力、三洋、荣事达等10多家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和500余家配套企业。
◎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
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,拥有伊利乳业、蒙牛、燕之坊、中粮粮油、娃哈哈、洽洽食品等一批全国著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。2011年规模以上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总产值423.37亿元。
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
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6代线已于2010年9月成功投产,实现了中国大陆32英寸以上液晶显示屏国产化的重大突破。目前8.5代线也已开工建设。鑫昊PDP、住友化学和法液空、友达等一批项目陆续落户,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正在形成。
◎新能源产业
以赛维LDK、晶澳太阳能、海润、彩虹光伏玻璃、阳光电源、美国3M等企业和项目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正在形成。
政府服务高效
深入推进政府效能建设,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5轮清理,由原先700多项减少为220项行政许可和91项非许可审批项目,并全部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,推出“并联审批制”、“超时默认制”、“缺席默认制”、“全程代办制”等一系列举措,先后被评为“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”、“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”。出台支持新型工业化、现代服务业、自主创新、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政策体系,对重大项目进行一事一议,量身打造个性化支持政策。